Rolex機芯誕生地:biel從日內瓦驅車前往Biel(比爾)只需兩小時,后者就是Rolex機芯制造工廠所在地。Rolex Geneva直到2005年才收購了這家位于比爾的企業,在此之前它屬于其創始人Jean Aegler的后代。這是幾乎完全實現品牌深度垂直組合的決定性步驟,它自行制造自己的所有機芯和所有重要機芯零部件,包括基本表坯底板、橋型夾板和日歷圓盤。Rolex Biel總面積135,000平方米,幾乎比Rolex Chene-Bourg-大兩倍;這里也有自動化倉庫儲存系統,擁有46,000多個儲存位置。在其它方面,比爾也非常像日內瓦總部:主要采用機器制造,與此同時手工加工在此也起到重要作用。僅在比爾一地就工作著大約2,000名員工。
除了上文提到的零部件,Rolex也在比爾制造一些只有在Rolex中才能找到的特殊部件,例如Chronergy擺輪、常規擺輪、Paraflex防震安全裝置、硅制Syloxi游絲和鈮鋯合金制造的藍色Paraflex游絲。
我在游絲制造部門可以近距離地觀察,如何生產該部件:在一個爐子內必須帶著護眼鏡才能觀察其內部,我看到兩根鈮棒和一根鋯棒在2,500度高溫下,如何加熱煅燒在一起。先后發生三次熔化過程,在一天后融為一體。最終成品是一根還是灰色的“棒子”,然后通過多次延伸,擠壓和多次加熱等機械處理成型,由此改變了橫截面的形狀,它的直徑越變越小。最終誕生了長達三公里的薄刃,它的橫截面為0.05×0.15毫米。這個刀片被切割成20厘米的長段,卷起并加熱煅燒,穩定其造型。然后在游絲的外部和內部末端焊接游絲中軸和游絲外樁的固定點,并且向上卷起彎曲外側末端,制成Breguet末端彎曲。最終人們為每一個游絲搭配適合的擺輪。兩種部件均劃分為60個不同的等級:擺輪和游絲必須來自相同的級別,否則會產生明顯的運行動力偏差。通過陽極氧化處理讓Parachrom游絲呈現藍色,這樣它應該特別耐濕度變化,不會受到影響。
在我們的行程接近尾聲時,我們參觀了一個機芯組裝單位,這里總計有十個這樣的單位。類似于Acacias,在此也有不同的團隊,他們自己管理和自行負責高效地工作。在我們參觀的工廠車間內,組裝以下機芯裝置,包括Daytona(機芯4130)、Yacht-Master-(機芯4161)、Sky--Dweller(機芯9001)和Cellini Moonphase(機芯3195)
現在一切都必須完全準確,因為每一塊Rolex機芯的運行值,在送到COSC之前,必須達到每天僅僅走快/走慢一秒鐘。只有這樣Rolex才能確保在日內瓦裝上表殼后,手表才能真正達到“Superlative Chronometer(超卓天文臺)”認證規定的每天偏差值走快/走慢兩秒的標準。
離開最后一個工廠車間后,參觀旅程準點結束,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兩天。在此期間證實了許多與Rolex相關的事實:一絲不茍地嚴格檢控的大型生產過程,以此確保所有產品達到一貫相同的高品質;不斷分析細節以尋求改良和優化;自動化占據大比重,尤其是大型倉庫存儲系統。我對于以下幾點尤其感到驚嘆:大量的員工人數,大量的手工工作,還有堅持檢查管控,認為人類的眼睛是比機器更加值得信賴的源頭——尤其當涉及美學標準時。
前往火車站的班車已經在工廠門口等待,登上車時,我捫心自問,什么時候才能再次踏入皇冠內部。
以上問題均由
手表維修中心提供,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。